上周受邀在謝金河社長主持的「數字台灣」節目中,分享我對台灣競爭優勢的看法。我的論點是:台灣優勢的根就是「人」。這個道理很簡單,需求與供給都是人組成的,所以台灣經濟要發展,重點當然是人。

從需求面,台灣內需市場是不夠大的,所以台灣的經濟發展一定要靠外銷。過去製造業代工比較好外銷,因為憑藉的是成本的控制與品質的提升。但是當製造業外移後,要思考便是服務業要如何外銷?

 

服務業本質上是以人為核心的產業,但是台灣人不夠多,外語能力普遍不好,以至於我們的服務業外銷無法一味地學習歐美,台灣應該要有自己的專長與品牌,但是問題是,我們有什麼專長,又有什麼台灣服務的品牌識別度?

 

首先,台灣過去經濟成長的專長肯定是製造,所以把製造業完全放掉是不智的。台灣除了可以提升製造業到關鍵高附加價值的製造之外,更要強調由「設備驅動的雲端服務」。台灣過去有許多全球高市占的設備出口,如果這些設備能夠帶著許多雲端服務,這些服務就能賣到全世界。

 

像是蘋果智慧手機賣到全世界,所以iPhone上的iTune, app store等服務就能賣到全世界。當台灣的數位血壓計賣到全世界之際,便能把數位血壓計所驅動的雲端服務賣到全世界。所以,對台灣而言,雲端服務的商機先在地面上的端(設備),繼而牽引出雲上的服務。

 

其次,台灣服務的品牌識別度是什麼?台灣人同時具備了中華文化、歐美文化與日本文化,這樣美妙的組合構成了台灣品味、品質、與創新的特色。台灣的出生人口逐年減少,2010年更曾低到16萬人,台灣未來將面臨到工作人口與繳稅人口不足的問題;要面對人口問題,不能只靠教育改革,教育需要花20年,來不及了,現在應該靠的是人口政策,讓國際人才能在台灣流動,無論是台灣學生出去,或是外籍傑出人士來台灣。

 

引進外籍人才,決不是搶台灣人的飯碗,而是來台灣賺錢繳稅,幫助台灣經濟的發展。

 

台灣創新的能力不如美國,除了教育問題之外,還有近親繁殖的窘境。台灣人不出國,外籍人才進不來,迫使台灣產業近親繁殖,如果引進國際人才,加上台灣人的靈活度,以及原本對多元文化(中華、歐美、日本)的融合,將會激發出許多「跨界創新」,此乃台灣未來經濟的希望。

 

台灣科技大學有許多東南亞籍的外籍生,我跟學生說,要去跟他們交朋友,因為20年後,這些外籍同學將在他們國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,同時他們的不同經歷與思考模式,對我們的人才也是種刺激。

 

台灣的優勢是什麼?人,絕對是關鍵。

 

(作者是台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專任特聘教授,本專欄隔周三刊登)

【經濟日報/盧希鵬/20140319】